武汉大学那场沸沸扬扬的性骚扰案启云科技,最近终于有了结果。
被告肖某被认定清白,原告杨某的诉求被驳回。
但事情没这么简单。
败诉的杨某毫无歉意,不仅将男生的身份证号、家庭地址曝光,还高调晒出保研通知,扬言要继续举报。
一边是沉冤得雪却生活被毁的肖某,一边是风波过后依旧顺风顺水的杨某。
这结局背后,到底还有多少没说透的隐情?
前几天,有多家媒体针对这件事的结果进行报道,但是无一例外大标题写的都是“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两败俱伤”。
这个标题有两个问题,先根据案件最终定性来说,该事件应该是“武大诬告案”,而不是“性骚扰案”。
再就结果来说,受伤的只有男方,女方不仅“功成身退”没受一点影响,还顺顺利利被保研到香港浸会大学。
她在败诉后,因为毁了肖某的人生洋洋得意,到处发文展示自己的成果,还扬言以后肖某走到哪,她举报到哪。
杨某的这段文字,让本就为男生打抱不平的舆论环境直接爆炸,得意的她也因惹了众怒,成为群众攻击的对象。
大家看到的,是一个把弱势女性当标签,把社会规则当利剑的极端女权嘴脸。
她的脸上没有对诬告别人的愧疚,只有毁了男生一生的得意。
目前,被诬告的学生肖某因为网暴直接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。
在精神层面来说,这种病会让患者反复体验创伤场景,并伴随强烈的恐惧、自责等情绪。
而在生理层面,长期的应激反应会直接破坏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,造成身体各项功能紊乱。
这件事不仅让作为班级第一的肖某保研留学计划全部泡汤,患上了有严重自杀倾向的精神疾病启云科技,还让肖某爷爷因被网暴旧疾复发去世。
而原告杨某在完全毁了一个家庭的情况下,自己安然无恙,顺利脱身。
这就是武大诬告案的最终结果。
有人甚至把这件事称之为“21世纪最完美犯罪”,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直接造成一死多伤。
所以,当时的案发细节是怎么样的,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舆论,又为何会造成如此悲剧的结果?
事情发生在2023年,武汉大学图书馆。
女生杨某在图书馆看书时,认为对面的男生肖某在隔着裤子做不雅动作,怀疑是对她进行性骚扰。
于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,连续拍摄肖某多个片段,随后拿着视频找肖某对质。
图书馆人数众多,为了息事宁人,肖某当即承认了错误,并给女方写了道歉信。
但杨某认为他的道歉不够真心,要求重写并找辅导员父母签字。
两天后,武汉大学在仅凭杨某一人之言的情况下,对肖某作出记过处分。
自此,震动全网的“武大图书馆诬告案”正式走入大众面前。
一时间,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对肖某展开网暴。
肖某所有身份信息都被放到网上,照片也被P成遗像,且肖某人微言轻,百口莫辩。
一直等他家人拿出证据后才证明,他是因为患有严重皮肤病,皮肤瘙痒才那样做。
且经法院认定,其不构成性骚扰事实。
只是结果虽然出来了启云科技,男生一家也毁了。
更可恨的是,杨某不仅不道歉,还直接把未打码的判决书发到网上,其中包含肖某的个人信息。
她还在多个平台炫耀自己保研成功的消息,发布“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发光发热”等言论。
这与肖某悲惨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,引发公众强烈不满。
武汉大学,香港浸会大学在短时间内收到数百封举报信,要求取消杨某因诬告得到的保研名额。
肖某母亲也以损害名誉权的名义,向武昌区法院起诉了杨某及网暴者。
目前,杨某及那些网暴者的结果还在侦办中,相信最后能够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结果。
这件事历经两年时间才出定论,期间男方家庭受到的伤害根本无法想象。
而本次诬告事件,也再一次将“在涉及性别纠纷中如何平衡倾听与求证”的问题摆在大众面前。
最近这些年,社会上出现多起女生诬告男生,致其被网暴的事件。
如“清华学姐”的摸臀事件和追风小叶的偷拍事件。
其中特别需要提的是追风小叶因被诬告,维权两年也没有最终定论。
而他被诬告的原因是女方怀疑他的鞋子里藏有摄像头。
从发生争执开始,成都地铁就默认女方是受害者,直接扣押追风小叶数小时等待调查取证。
这和当下“武大诬告案”如出一辙,武汉大学到现在也没撤销对肖同学的处分。
针对诸多类似的情况,我们应该反思的是:
为什么这类诬告事件层出不穷?
我们如何平衡女性安全与调查取证?
公众怎么避免先定罪后审判?
近年来这些案例的发生,不排除是由于女性安全感弱的原因。
网络在给予她们发声平台的同时,也让发生在全社会的恶性案件集中到她们眼前。
比如最近就发生了中国女性私密照在境外论坛大量传播的事,引起女性群体骚乱。
或许她们本意是维护自身权益,因此有所提防理所应当,但是这不能成为她们随意进行诬告的理由。
对怀疑人来说,举报只需要一句话,而对被怀疑的人来说,自证清白即使千言万语,也难以从舆论中脱身。
我们无法在事情发生时,及时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,但是在诬告过后也绝对不能一句“对不起”就草草了事。
建议以后再遇到这种事要走“调查时保密、先调查后定性”的路子,既保护了女生权益,也还男生清白。
保护真实受害者的权益,与防范诬告者的滥用,本质上并不矛盾。
两者的共同目标是 “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”。
若一味偏袒指控者,会让无辜者陷入深渊;
若因害怕诬告而忽视真实受害者的声音,也会助长真正的侵权行为。
只有用公正客观的态度,认真调查取证,对违法者追究,对诬告者提升违法成本,才能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。
部分资料:
恒盛智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